高血压是以动脉血管内压力升高为主的一种疾病,症见血压长期超过140/90mmHg。本病为常见慢性病,多伴有头痛、头胀、眩晕、耳鸣、胸闷、心烦、心悸、失眠、记忆力减退、颜面潮红或肢体麻木等症状。高血压属于中医学“头痛”“眩晕”“肝阳”等范畴,多为肝阳上亢,风热上扰,气血逆乱,气血上冲脑部所致。
如血压骤然升高,出现剧烈头痛,恶心呕吐,心动过速,视力模糊,气喘气急,甚至昏迷、抽搐症状,称为高血压危象,为危重之症。
治疗高血压常用一针特效穴有曲池、行间、百会、头维、耳尖、膈俞、大椎等。
曲池
图片
图片
【位置】在肘外侧,屈肘时,当肘横纹外侧尽端。(附图4)
【针法】毫针直刺,从上向下。紧靠肘关节骨边缘取穴尤佳。针1~2寸深,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手法,中刺激或强刺激,留针45分钟,每15分钟行手法1分钟。
【解析与经验】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,在临床中治疗范围较为广泛。高血压多为肝阳上亢、气血逆乱所致,通过肝与大肠通,曲池能祛风平肝潜阳。又阳明经多气多血,曲池调理气血作用甚佳,有疏通经络、宣通气血、平气血之冲逆的作用,而致降压。
行 间
【位置】在第1跖骨与第2跖骨之间,趾蹼缘后方黑白肉际处。(附图33)【针法】正坐垂足,从大趾、次趾骨缝中稍偏大趾,离趾蹼缘之后约5分之处,前后有小骨尖处取穴(此处有足背动脉应手)。用毫针直刺,从前微向后下方刺入5分左右,一般用泻法,以出现酸、麻、胀感为度,留针45分钟,每15分钟行手法1次,每日或隔日1次。
【解析与经验】本穴下由于有太冲脉循行经过,针之有“以脉治脉”之作用,故能调整血脉血压。本穴为足厥阴肝经荣火穴,能清泻肝火;肝主风,故本穴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釜底抽薪之效。行间穴系肝木之子穴,能泻肝火,效如龙胆泻肝汤,降压作用甚好。行间穴后之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输穴、原穴,治疗高血压效果亦好。
百会
【位置】在头顶正中线上,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分12寸,距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,后发际中点上7寸,即当两耳尖连线与矢状线交叉点凹陷中。取穴应以头顶的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为准。
【针法】
①毫针针刺法:患者正坐,横刺,从前向后沿皮刺入3~5分。在百会穴行毫针泻法可治疗肝阳上亢、肝风上扰清空等所致的实证高血压。②灸法:用艾条雀啄灸法,即将点燃的艾条从百会穴之上向下接近,当患者感觉热烫时,将艾条提起,如此重复操作5次为1回。可日灸1回,条法可治疗清阳不升、脑失所养所致虚证高血压。
【解析与经验】百会穴为督脉腧穴,为足太阳、手足少阳和足厥阴、督脉之会,因有三条阳经和肝经、督脉共五条经脉会于此穴,因此又名三阳五会。古有“脑为元神之府”之说,督脉并脊里,上行入脑,又由于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顶,交会于百会,故百会穴具有清热开窍、健脑宁神、固阳固脱、平肝息风之作用,为治疗神经衰弱、头痛、头重、眩晕、精神病等脑神经疾病及高血压的有效穴。《胜玉歌》说:“头痛眩晕百会好。”其他如《针灸甲乙经》《丹溪心法》《针灸大成》等书中亦皆有此等记载。对于血压亢进症,可以使血压显著下降。
头 维
【位置】在头侧部额角发际,头正中线旁开4.5寸(神庭旁4.5寸)。当额角发际上0.5寸(即自耳前之发鬓尖直上,与发际上5分横开并行线之接合点)即是穴位。
【针法】
①毫针针刺法:毫针横刺,从前向后沿皮刺入1寸,持续中强刺激,捻针3分钟左右,留针45分,每10~15分钟捻针1次。
②刺血疗法:三棱针点刺出血效果更好,刺法同太阳穴刺法。
【解析与经验】头维系足阳明胃经、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之会穴,是阳明经位置最高的穴位。本穴能祛风泻火止痛,有清头明目之作用,为治疗目痛及头箭要穴。又阳明经多气多血,主血所生病,血压高系肝阳上亢,血热上冲,在此六强刺激或刺血则调血,泻血热而降压。
耳尖
【位置】耳廓上方耳轮的顶端,将耳廓向前折叠,在耳轮之最高处取穴
【针法】刺血疗法:患者取坐位,双侧耳尖穴常规消毒后,用采血片快速刺入1分,出针后挤出血液数滴,用干棉球按压针孔,隔日1次。
【解析与经验】耳朵与经络及脏腑关系极为密切。在经络方面,手足三阳经均分布到耳,据《灵枢·经脉》篇记载,手太阳小肠经脉“入耳中”,手阳明络脉“入耳中,合于宗脉”,手足少阳之脉皆“从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前,过客主人前”,足阳明之脉“循颊车,上行耳前”,足太阳经“从颠顶至耳上角”。则耳尖实有调诸阳之作用。在脏腑方面,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篇》言肾开窍于耳,心亦开窍于耳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云:“目冥耳聋,下实上虚,过在足少阳、厥阴,其则入肝。”说明耳与心、肝、肾三脏关系甚为密切。三棱针或采血片点刺耳尖穴治疗高血压,可调和脏腑阴阳,调济水火,平肝息风,并能“宛陈则除之”,通经活络,活血化瘀,引血下行,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,从而达到降血压目的。
膈 俞
图片
图片
【位置】在背部,当第7胸椎棘突下两旁相去脊各1.5寸。(附图17)
【针法】正坐或俯卧,三棱针刺血。
【解析与经验】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,对于一切血病皆有疗效,为膀胱经之背部俞穴。膀胱经上颠顶,入络脑,故膈俞亦能疏通头部经气,平肝降逆,导血下行,在此穴刺血能使血压下降,疗效颇好。
大 椎
【位置】在后正中线上,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,俯首时,项后隆起最高且能左右转动者为大椎,于其骨下定穴。(附图36)
【针法】三棱针点刺拔罐法:以三棱针点刺出血,刺后拔火罐5~10分钟,每隔5天1次,5次为1个疗程。
【解析与经验】大椎位于督脉,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,故有大椎为“诸阳之会”之说,有疏风散寒、解表通阳、理气降逆、镇静安神与健脑作用,为调整全身功能之要穴。大椎三棱针点刺拔罐是一种常用的降压方法。《革新中医》杂志杨华亭撰验案三法:充血为有余之证,以锋针放血5~10滴,神效。
治疗高血压,多从降肝阳着手,曲池穴通过大肠与肝通,治疗肝阳上亢之病,包括头晕。行间穴为肝经火穴,系肝木之子穴,能泻肝火降压。百会降血压亦与平肝有关。头维、耳尖、大椎降血压皆以刺血为主。余常用头维或耳尖刺血最速效:针刺则以曲池配行间最为常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